当前位置:首页 > 社科研究 >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调研

发布时间:2017-10-16  责任编辑:网站管理员

作者:余天明、马朝琴


来源:2016年度阿坝州社科资金项目


【摘要】贫困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长期存在且较为普遍的现象,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国家、群体与贫困现象斗争的历史进程从来没有终止过。中国也不例外,精准扶贫是当前中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鲜明特色,是新常态下扶贫开发的基本战略,是推动扶贫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之举。阿坝州作为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全国羌族主要聚居区,近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受“经济总量小、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的基本州情等各种因素限制,全州扶贫开发任务非常艰巨。本文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阐述了精准扶贫的内涵、提出背景,阿坝州精准扶贫现状,分析了当前阿坝州精准扶贫方面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实施;阿坝州


阿坝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全国羌族主要聚居区,也是国家、省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整州13县(市)均属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病地区。如何在这一区域形成精准扶贫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是阿坝地区肩负的历史重任。从消除绝对贫困来说,精准扶贫在阿坝的实践已经走过三年历程,在取得一些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梳理和探究阿坝州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对今后的脱贫攻坚与同步小康,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6亿多中国人甩掉贫困的帽子,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是,中国的贫困状况依然严峻,2013年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824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8.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过去,贫困人口在空间上相对集中,进行扶贫时可以通过确定重点贫困县,将有关资源向这些贫困县集中,通过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但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贫困地区有富裕的农户,而发达地区也有贫困农户。以县和乡镇为瞄准机制进行的扶贫已经不能满足2020 年全国消除贫困的要求。只有精准识别出贫困农户,精准帮扶之后,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就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就加大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又全面阐述“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是“两个确保”。“两不愁三保障”是指“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两个确保”是指“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精准扶贫是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鲜明特色,是扶贫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新常态下扶贫开发的基本战略,是推动扶贫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之举。

二、阿坝州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

(一)阿坝州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幅员面积8.42万平方公里,辖13个县(市)、219个乡(镇)、1354个行政村,2015年末户籍总人口914106人,其中农业人口710565人、非农业人口203541人。总人口中,藏族占58.1%,羌族占18.6%,回族占3.2%,汉族占20.6%,其他民族占0.2%,是以藏、羌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片区,其中明确指出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四省藏区依旧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位于四省藏区的阿坝州,13个县(市)全部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县。其中,小金县、黑水县、壤塘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5年年底,阿坝州有建档立卡贫困村606个,剩余贫困人口7.4万人,贫困发生率10.5%。从地理分布看,高半山区和边远牧区是州内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的地方,这些地区是阿坝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重难点。目前,全州农村贫困问题仍呈现出“面大、人多、程度深”、因灾因病致贫返贫、贫困代际传递等特点,对于总人口只有92万余人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来说,面临的脱贫攻坚任务依旧艰巨。

(二)阿坝州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州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0亿元,完成贫困人口减贫13.57万人。全州贫困人口数量从2011年的20.9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7.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10.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4663元增加到2015年的9711元,绝对量增加5048元。全州贫困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康路径逐步清晰,扶贫开发总体上已由解决温饱问题、巩固温饱成果,进入到加快脱贫致富、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阶段。

2016年,阿坝州在省下达104个贫困村“摘帽”、1.9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基础上,自加压力,计划投入资金26亿元,完成125个贫困村“摘帽”,20347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22.93亿元,实现79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低于3%,占计划63.2%;111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占计划88.8%;122个村有硬化通村道路,占计划97.6 %;122个村有标准村级卫生室,占计划97.6%;124个村有标准文化室,占计划99.2%;110个村有互联网,占计划88%。实现1.3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年度计划的65.4%。18638人实现住房保障,占计划91.6%;20001人实现安全饮水,占计划98.3%;20306人实现安全用电,占计划99.8%;19981人实现广播电视,占计划98.2%。

总的说来,全州在精准扶贫思路指导下,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坚持综合施策、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采取的做法主要有:

1、建立健全机制,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健全帮扶机制。实现“联系领导、定点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驻村农技员、一名帮扶责任人”“六个一”全覆盖;全州43名州级领导、105个州级部门联系帮扶43个贫困村;国家部委、省级部门派驻定点帮扶单位44个;364名县级领导、520个县级部门联系帮扶125个贫困村,750名村级干部联系帮扶20347人,州、县两级向2016年“摘帽”村派驻第一书记125人,驻村农技员125人。二是健全政策机制。颁布实施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编制印发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总体方案》,研制出台了《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阿坝州精准脱贫项目财政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办法》、《阿坝州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意见》、《阿坝州十三五脱贫攻坚总体规划》《阿坝州基础设施等10个扶贫专项方案》、《阿坝州基础设施等17个扶贫专项2016年度实施计划》,确保了脱贫攻坚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为脱贫攻坚有序实施提供了遵循和保障。三是健全监督机制。坚持扶贫资金项目到县、到乡、到村、到户四级公示公告制度,实行全程阳光操作,切实增强项目资金的透明度。建立完善了扶贫义务监督员制度,推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义务监督员338名。四是健全责任机制。层层建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将各县(市)脱贫攻坚年度目标考核分值提高到25分,并实行脱贫攻坚年度述职等制度,突出“一岗双责”和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导向。

2定向精准发力,推进脱贫攻坚重点工作

一是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为着力点,确保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藏区新居建设等重点工作统筹结合,让群众能住上“安全房”。目前,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任务711户2320人,已开工243户781人,完工17户61人;农村危房改造任务4806户已开工建设3832户,已竣工2145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任务58户,已竣工11户,藏区新居已开工建设4201户,开工率87%。

二是以推动贫困群众增收为着力点,确保贫困群众生活有保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盘活存量、调优增量”,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州新建高山蔬菜品种3500亩、特色水果品种2000亩,连片发展种植业31894.59亩,贫困村销售蔬菜15万吨,购置各类牲畜43295混合头(只)、阿坝中蜂1.8万箱,“一村一品”布局基本形成,农业产业扶贫增收效果初步显现。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逐户进行分析,扩大就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开展专项招聘会,组织精准脱贫专项招聘会1场,达成贫困人口就业意向1165人。加快核定脱贫人口低保人数,着力推进“两线合一”,确保贫困群众生活有保障。

三是以抓好控辍保学为着力点,确保贫困群众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巩固义务教育,抓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藏区“9+3”免费教育,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 “五长负责制”,帮助1000名贫困学生免费接受中职教育,增强阿坝州贫困人口创业就业能力。截止目前累计兑付学前教育“一免一补”、普通高中“两免一助”、中职学校“一减一助”等资金5568.75万。

四是以落实医疗补助救助政策为着力点,确保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落实“八免五补”、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相衔接的医保扶持普惠政策,开展进村义诊巡诊1.7 万人次,落实扩大特殊门诊报账病种、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截止目前贫困人口就医费用中,基本医疗保险累计报销 1004万元、大病保险累计报销98万元、民政医疗救助累计支付292万元;免费药物治疗包虫病患者826人次、补助贫困人口大骨节病患者1895名,努力实现贫困群众县域内就诊率达95%以上,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贫困群众个人医疗费用指出控制在10%以内,确保贫困户医疗支出负担大幅下降。

3、创新扶贫模式,走特色脱贫攻坚新路子

一是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探索“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型、旅游商品型”等旅游扶贫模式,培育发展康养健身游、休闲度假游、乡村体验游、特色文化游等新业态,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截止目前,累计吸纳近8000余名贫困人口“上岗”就业。

二是公益性岗位开发模式。依托阿坝“千里绿色走廊”、“大熊猫国家公园”以及“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建设项目,探索贫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新机制,开发生态保护公益性岗位,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就近就地成为森林管护员、湿地保护员、草场维护员。截止目前,实现300名贫困农牧民参与从事生态保护工作,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三是企农耦合链接模式。建立农业产业引导基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健全企农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让更多农牧民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截止目前,阿坝州引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8家,培育农民专合社2344个,带动农户超过12万户,流转土地8.5万亩。四是扶贫动态管理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扶贫”的管理模式,在小金县先行先试,建立了精准脱贫服务信息平台,将省委“六个精准、五个一批”、“3+10组合拳”和州“1+13规划”、精准帮扶措施等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建立了脱贫政策措施到村到户到人的全程动态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监督精准和管理精准。

为达成全州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州还规划投资1406.3409亿元,其中,贫困人口脱贫项目投资28.1763亿元,贫困村脱贫项目投资167.3612亿元,连片贫困县区域发展项目投资1210.8034亿元。全州脱贫攻坚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确保现行标准下全州7.4万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606个贫困村全部“销号”,13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各族群众都过上“三好两富”(好房子、好日子、好身子,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幸福生活。

三、阿坝州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阿坝州受特殊的地理位置、社会形态及自然气候等条件限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相比,差距大、困难多。

(一)贫困面宽量大,深度贫困突出

受“经济总量小、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的基本州情限制,全州13个县(市)均为贫困县,贫困村606个,虽然贫困人口总量持续减少,但是阿坝州贫困面宽、贫困发生率高的整体状况尚未改变。目前,阿坝州剩下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半山区、边远牧区和大骨节病区,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

(二)贫困群众的自身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较弱

贫困户主要劳动力普遍存在技能素质差、文化层次低的特点,主观脱贫意识和能力不强,绝大数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缺乏劳动技能,导致创收机会较少,从业以散工、杂工、帮工等为主, 难以产生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脱贫致富。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在长期的帮扶而未脱贫的状态下主观能动性弱,依赖性强,存在着“等着政府帮、看着干部干”的思想。

(三)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稳定脱贫难度较大

作为阿坝州脱贫攻坚主战场的高半山及边远牧区,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上,高半山垂直地带分布明显,组合坡度一般在25度以上,边远牧区远离交通沿线,地处偏僻草地或高山,立体气候明显,气温差异大,积温低,热量不足,旱涝、低温、霜冻、冰雹、寒潮、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突出,深沟远寨仍然面临着“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实挑战;另外,阿坝州地处高原山区,气候多变,城乡居民大多长期生活在低氧、低温、高湿、强光辐射等恶劣环境下,慢性病、高原病、地方病多发高发,成为危害当地民众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肝病、冠心病是阿坝州慢病的主要病种。同时,大骨节病、包虫病、地氟病等地方病仍然较为严重,而重大疾病治疗费用高昂,报销比例偏低,超出一般家庭的可承受经济范围,因此因病因残致贫返贫问题严重。

(四)体制机制和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

现有管理体制的各级职责不够清晰、边界不够明确、执行不够有力。各县(市)驻村帮扶力量整体发展不平衡,存在忽热忽冷,重“量”轻“质”的现象。驻村帮扶领导意识不强,工作不到位;帮扶工作重视不够,帮扶办法和措施不多,帮扶干部进到户、沉到底、帮到位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对农牧户脱贫需求掌握不精准,制定的帮扶措施针对性不强,不够细化,存在简单、笼统和雷同等问题,在细枝末节上出现“梗阻”现象;部分贫困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不够深入,存在“走读”和“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现象。政策措施总体上缺乏精准性、连续性、全面性,各项扶贫政策之间的互补、协调与配套所产生的扶贫合力还不够彰显。例如:生态补偿政策标准偏低,补偿范围偏小,无法支撑与生态脆弱区、功能区贫困群众脱贫奔康之间的矛盾突出;“低保兜底一批”政出多门,致使全州有部分人未能纳入政策范围,而这部分人员多为贫困程度低、丧失劳动能力、生产资料匮乏的群体。整合政策不完善,操作性不强,当前,农村扶贫开发项目整合权还停留在条款上,实际操作难度大。

(五)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基础设施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脱贫的“命脉”。由于缺乏资金投入,高半山区、边远牧区等特殊困难区域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现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属于“保生存型”供给,末梢工程突出,“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生活用电不稳定、通信信号不强等现象突出,民生“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读书难、就医难、就业难、增收难”问题依然存在。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仅严重限制了贫困村脱贫,更制约了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致富。

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进入精准攻坚的时期,对于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阿坝州来讲,要确保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既是重大政治任务,更是自身加快转型发展的需要,是挑战也是发展机遇。必须正视和查找存在的问题,根据阿坝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方面举措,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有效推进精准扶贫,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主脱贫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高其自主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一是加强思想扶贫力度,加快转变观念。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要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加强向贫困人口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帮助他们分析致贫原因,增强贫困户摆脱困境的信念和决心。教育引导广大贫困地区群众破除“等靠要”观念,切实提升思想认识,实现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让靠劳动和智慧脱贫光荣,懒惰和无为致贫可耻成为一种新风尚。二是培养农民的自我发展意识。为村民提供学习文化、学习技术、交流致富信息的场所。鼓励农民自觉学习科学文化、政策法律、实用技术,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三是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和就业培训力度,开展与促进农民增收相适应的特色动物养殖,绿色食品种植等专项培训,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

(二)抓好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和群众造血功能

抓住阿坝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建立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机遇,将脱贫攻坚与旅游扶贫结合起来,促进旅游均衡发展,增强旅游对贫困人口的辐射力。探索基础保障型、景区带动型、产品开发型、专合组织型、乡村旅游型、对口支援型、政策扶持型等旅游扶贫模式,大力推动全域旅游扶贫。立足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步伐,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发展,聚力到户、受益精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扩大“净土阿坝”区域品牌影响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进一步探索完善贫困户股权量化、保底收益等产业发展途径,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链扶贫模式或建立“能人大户+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协会+贫困户”生产经营新模式。

(三)用好政策资金,确保脱贫攻坚整体成效

解决脱贫问题,资金是关键。脱贫关键期需要的资金更多,应逐步建立起以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体(主要是劳动力资源投入),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贫困地区金融扶贫政策,激活精准贫困户增收脱贫能力。合理科学配置扶贫资源,对涉农资金、扶贫资金和其他各种资金进行整合,加大对扶贫资金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扶贫资金分配运行机制,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和医疗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医疗救助相关政策,继续推进贫困人口“八免五补”,逐步提高基本医保补偿和医疗救助水平,实现贫困人口参保不缴费,看病不花钱或少花钱。推动十五年义务教育持续扩面,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

(四)强化生态保护建设,筑牢脱贫发展防线

阿坝州是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十三县(市)均包含在国家层面的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和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内。但是阿坝州仍有很多高半山农民和边远牧区牧民过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大,保护区的保护与人口生计形成对资源的竞争。加强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既是阿坝当前的治贫之举,也是长远固本之道。一是做好生态补偿脱贫。现有的生态补偿政策与阿坝州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不匹配,应加快建立湿地保护、流域水生态等横向补偿机制,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农牧民直接参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机制,让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群众就地转化为生态保护员。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三是继续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对居住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实行搬迁安置,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四是推进新村建设。新村建设是脱贫攻坚的综合载体,依托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县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巩固提升工程三大载体,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新村产业发展,推进新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从总体上改善贫困地区居住条件,把贫困村建设成为“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幸福”的美丽乡村。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攻坚根基

打好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要先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仅能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阿坝州贫困地区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骨干网架基本形成,但在进村入户、提档升级上还存在“空点”和“软肋”,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配套,一直是制约阿坝贫困村脱贫的突出瓶颈,知易行难,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农村发展的重点,更是难点。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电力质量不高、信息化落后、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打通经济命脉、畅通农业农村发展的血脉,切实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六)健全体制机制,保证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应建立健全扶贫体制机制,多级联动、全面覆盖,调动国企民企、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等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有力推进。建立科学严谨的扶贫工作考核体系,准确评价扶贫工作成效,用考核促使“真扶贫、扶真贫”落到实处。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扶贫责任制。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县、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扶贫考核力度,强化乡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在扶贫攻坚各个环节的责任。组织对贫困县、乡镇村领导班子和扶贫专干实施全员轮训,大力引导懂农村、懂经营、有公心的基层“两委”干部为脱贫奔小康领路,建设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