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羌族文化略论
发布时间:2015-03-24 责任编辑:网站管理员
-
董良
【摘要】红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高原,地处滇、川、甘、青、藏民族走廊中部的重要位置,民间文艺具有多样化、多民族特色交互的特点。建县以来,群众艺术工作者开展了民间文艺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形成系列。展示了红原县民间文艺中的重要部分。
【主题词】藏区;民间文艺;综述;红原
丰富多采的藏文化孕育了绚丽多姿的藏族民间文艺。红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高原,地处滇、川、甘、青、藏民族走廊中部的重要位置,由于建县较晚,建县前部落分属四土、松潘、阿坝等地,加之近代以来由甘孜、青海、甘肃迁入部落较多,因此,民间文艺具有多样化、多民族特色交互的特点。建县以来,县群众文化馆工作人员及其他有志之士均视其为民族文化瑰宝,予以收集整理,但未形成系统深入的研究。致使民间文艺中部分宝藏随传播者的消亡而丢失,殊为可惜。八十年代中期,四川省发布收集整理民间文艺的文件,县群众文化馆全体工作人员及民间文艺爱好者肩负重任,经数年努力,终于1986—1987年相继完成四川省民间音乐集成红原卷、四川省民间文学歌谣集成红原卷、四川省民间故事集成红原卷、四川省谚语集成红原卷的资料收集与整理。红原县民间文艺中的重要部分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一、民歌
建国后,境内常有音乐学院教师,音乐创作研究部门创研人员,民族文化研究者前来采风,收集民间歌曲及音乐。县群众文化馆也就此配合开展工作。1986年,四川省民间音乐集成、歌谣集成红原卷资料油印出刊。同期,县文化馆配置专职工作人员,从事此项工作进一步深入的收集整理。
境内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劳动歌曲及生活歌曲。劳动歌曲包括山歌、牧歌。此类歌曲主要通过赞美山川的美丽动人来抒发歌者在劳动中产生的激情和对大自然无私馈赠的感激之情。代表性的歌曲《蔚蓝的天空》歌词如下:“蔚蓝的天空,赐给的是滋润万物的喜雨;辽阔的大地,赐给的是医治百病的良药;年轻的歌手,抒发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情”。生活歌曲主要为爱情歌曲、喻事类歌曲、对事物认识的歌曲及风俗歌曲。爱情歌曲多表现男女的相悦之情及各自的爱憎,通过歌唱、相互吸引,联络感情,终成眷属。歌曲《心中的恋人》唱到:“心中的恋人,叫我别离,倒在水中的奶如果能够分离,我就依你”。《我不能没有你》唱到:“可爱的姑娘呵,我们是青梅竹马,假如没有你,我会悲伤;如果有别的姑娘,但都不如我们情意久长”。不论是劳动歌曲还是生活歌曲,其曲调均极优美。草地、藏族经数千年蕴酿的歌曲悠远辽阔,一咏三叹,极具穿透力;逐水草而居养就的歌曲自由散漫发挥极好。即或没有亲自到过草地的人也会从中领略到草地的无限风光及藏族人民博大的襟怀。由于宗教的广泛作用,其间自然夹杂对佛、对菩萨对当权者的崇敬与赞美之词,“在金色的宝座上,稳坐的是披袈裟的喇嘛;在银色的宝座上,稳坐的是能说会道的国王”。“海边有棵树,树叶犹如绸子,它是喇嘛的经书”。歌词与曲调相较不甚稳定,多即兴创作,一般第一二段用比喻手法,第三段方直陈人或事物。歌词中普遍反映一种普通民众的矛盾心理,“缎子衣服我没有,穿此衣服是有权有势的喇嘛,不与锦衣者相遇是最大的幸运;锦衣都是当权者,藏区上下谁不知,要想不相遇,阴曹地府去”。
二、谚语
境内谚语多精练短小,具有哲理性,大部分谚语经翻译后,与汉区流行的古书《增广贤文》有类似之处。1987年,县群众文化馆收集整理完成谚语集成,谚语具有如下特点:
哲理性:谚语中随处可见对人或事物认识或生活哲理性语言,是藏族人民长期劳动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倡导实践:藏族人民认为与其坐地夸夸其谈,不如亲自行进一步,因此他们说:“人不学不会成才,树不长不成栋梁”、“好马不跑不为好,好箭不射不为佳”、“假如有了目标,现在就要作起”。
安于现状的宿命与敢于抗争的矛盾:在信仰宗教的同时,走向自然的宿命,他们认为“盘古开天地,万事由天命”,甚至于从思想上去维护已有的社会等级制度,他们一样崇拜当权者,同样也以当权者的眼光看待穷苦人民,轻蔑他们。“再会射箭的达娃(奴隶),也不过跟森林中的小树一样。”同时,在他们的心中也蕴藏着不满与抗争的反叛,“交的税象河里的石头那样多,支的乌拉(差役)象山里的荒草一样多”,“豺狼挡道有宝剑,虎狼逞威有猎枪”。
赞美英雄:藏族崇尚英雄,常将勇猛的狮子喻英雄,其中出现最多的即是英雄格萨尔。
如谚语:
“碧空中的太阳如没有高度,怎容得下星汉满座;洁白的云彩,如没有高度,怎经得劲风疾吹。”
“从低矮的地势起步,才能到达高处,从高显的地势起步,也会坠入低洼。”
“假如太阳沉落,一切都会沉落;假如人们有了目标,现在就要作起。”
“把安乐让给别人心里舒坦,把痛苦留给自己心里平安。”
“如果不鸟瞰一座山的前前后后,那么再美好的景色也不会发现。”
“如果不吃尽人世间的酸甜苦辣,那么就辨不出快乐。”
“与好人交往,你的品行也会高尚;与盗贼为伍,你也就会学到偷窃。”
“积日细流可成江海,点滴结累可使人成为学者。”
“自省像泰山一样自若,放任像虱子排出的粪便。”
“山背面有葱郁的柏树,不亲自走到怎会发现;山前面有清澈碧波的湖泊,不亲自走到怎能品尝甘泉。”
“黄羊离开草坪就会病,鹿子没有森林就会不安。”
“参天大树虽苍老,发有青枝春常在。”
“巨大岩石虽裂缝,嵌有青苔就坚固。”
“金山最高、银河最长。”
“英雄的智慧如格萨尔,纯洁的心灵似观音。”
“大地有人类,一切靠菩萨。”
“十五有皎洁的月光,十七有美丽的云彩。”
“高山的雪莲,是英雄高尚的品德,河谷清澈的流水,是英雄纯洁的心灵。”
“两情相投,如玉石珠宝; 两心相爱如纯洁的金子。”
“坚固的岩石,是英雄坚强的意志;壮丽的山河,是英雄搏大的胸怀。”
“君子说话银子口,好马不吃回头草。好酒不必好瓶装,好鼓不用重擂。”
“狼走千里要吃羊,狗走千里终吃屎。”
“要使心病不翻,须将祸根除掉。”
“草原上的画眉,嘴壳都是红的;草原上的礼貌相互都是通的。”
“不产犊的牛挤不出奶,没有德行的人讲不出道理”
“三十头牛长三十对角,三十对角的长法不一样。三十个人有三十颗心,三十颗心的想法不一样。”
“供桌上的果子动不得,官家的女子碰不得。”
“领头的山羊,不会把伙伴引进狼窝。”
“敢走羊肠小道的人,还怕平坦大道?敢于驯服烈马的人,还怕被马摔下?”
“骑马之前先查马鞍;架桥之前先探河面。”
“河里的鱼走了,水还在,山里的树倒了,根还在。”
“鸟过留痕,雁过留声。”
“绿松石和瓷块放在一起,一时难以分辩,时间久了即有区别。”
“对着空中抛洒泥土,害人又害己。”
“了解山情好打猎,摸清水底好过河。”
“有一百个朋友不算多,有一个敌人不算少。”
“打不赢的人敌人多,养不起的人孩子多。”
“有富贵的父亲子女乐,有英雄的父亲子女苦。”
“驯虎无法作家犬,野牛角无法作牛鼻圈。”
“三个石头支地下,一条青龙上青天。”
三、故事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部落历史传承方式在牧区广为流行。其间,自然包含很多关于地名、关于部落、关于风俗习惯的诸多传说。如瓦切、邛溪、白河的传说,关于头饰及桑烟的传说。但更多的却是源自于生活,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寓教、爱憎于其中的口头文学—故事。
如:故事机智人物《阿口登巴的故事》讲述了一位机智勇敢、智慧圆滑的僧人如何同权贵富人作斗争的故事。故事诙谐朴实,读后令人深思。阿口登巴经数代塑造似乎成为适合于任何时代的可爱人物。机智人物《阿伍脚跟的故事》讲述阿伍脚跟以极其挑剔的作法,经十六次考验为儿子娶媳妇,第十八次终于如愿以偿。因到西藏塑佛像不愿泄漏技术关键秘密被挖去双眼,由聪明伶俐媳妇洞悉其中内涵,将恶徒予以惩处,最终证明智慧的力量。
《多尔吉家的青蛙儿子》似乎在圆一个久远的梦。一次奇怪的遭遇使多尔吉家的主妇膝上长出包块,并将其致残。青蛙儿子诞生后,一切不寻常看来似乎理所当然。当漂亮的儿子赖以延续生命的青蛙皮被私欲冲昏头脑的媳妇焚烧后,故事发展到高潮,于是凡人与僧人,神仙与鬼怪为延续或扼杀生命的美好展开殊死的搏斗。结果终于使人看到邪恶的湮灭,生命的善良与美好永存人间。故事中的青蛙形象丰满生动,性格塑造贴近生活,其余人等也有不俗表现。该故事主要流行于县内壤口、安曲、安曲牧场一带。故事中的叙述不完全为牧区,带有浓重的农区特色,因此,该故事当为红原地区多民族特色不同地域间相互影响的代表作。
《聪明勇敢的小兔子》在经历了父母在极端无奈情况下成为狮王的美餐的遭遇后,继续的灾难接踵而至。小兔子在面对死亡的坦然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终于使残暴的狮王丧命。于是弱小生命的智慧战胜了强大残暴的愚昧,故事不仅仅是童话。
《猪脑壳打卦先生的来历》讲述的似乎是对自身的嘲笑。一个叫多格单的懒惰男子,因穷愁潦倒时偶然的机遇目睹了一个妇人丢失宝珠的过程,经他神秘的演绎,他成了部落的上宾,神圣的无所不知的喇嘛。从此他骑上虎背以侥幸的心理去应付令所有人都棘手的事情。每一次都能够顺理成章有惊无险地成功,于是名誉与嘉勉俱至,声望与地位倍增。到最后他仍然不能自信,仍就以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即将到来的故事。故事并没有结束,还可以继续演绎。但它至少证明了这样一点,世间事最可靠的是自己,人的智慧与勤勉将是克制一切困艰的利器。
如传说:邛溪的传说,红原县城所在地旧称哈拉玛,意为荒原。牧民一年一度前往放牧。建县后,县城沿用其名。1983 年为尊重群众的意见,改名邛溪。据传,很久以前,这里居住十余户牧民,生活安定祥和。某年,妖蟒肆虐,吞食牛羊,危害百姓,人心不稳,民不聊生。有头领组织青壮年,欲拼死除害。危急时分,天降大鹏,强力将妖蟒压进地心,妖蟒毁灭,大鹏却因此身陷土中,无力起飞。次日,人们发现大鹏已变作山峦,永远镇守保这方平安,为纪念大鹏除害造福于民,命名为邛溪。
白河与壤口尔曲的传说,白河藏语称嘎曲。白河的由来,流传着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很早以前,在查布毡山下,居住着山麓(藏语壤口尔曲又一称谓)与嘎曲两夫妇,生活美满如意,在丰收的年头妖魔鲁赞撞人,并乘人不备、掠走了美丽的嘎曲。鲁赞百般诱惑嘎曲改嫁从他,嘎曲严词拒绝,说:“鱼儿离开水能活我就依你”,并绝食以抗争。数日后,眼前的虚幻景象中她看到山麓似已作了国王,嫔妃相从,意气风发,不禁悲从中来。既然糌粑里已掺了水,也就依了鲁赞,作了妖魔的夫人。数年后,嘎曲出行,见一邋遢汉子伏地饮污水解渴,惊呼制止。两人相认,抱头痛哭,倾述别来情绪。奈何山麓为寻嘎曲家财散尽,无家可归,嘎曲因之内心也有不见之意。山麓血性汉子,知嘎曲此意后,悲愤交结,万念俱灰,往自己生活过的地方一头扑去,化作滚滚梭磨河水向东而去。嘎曲后悔莫及,正欲追随丈夫一同漂流,却被鲁赞捉回。被囚的嘎曲悲愤填膺,遂变作激流,朝丈夫走的方向冲去,潮头却每每被鲁赞黑珠化作的小山阻挡,嘎曲愁肠百转,一步一回头,在草原弯曲蛇行,及到黄河岸边,又回头再走一段,最后流入黄河,望东寻找丈夫去了。因此现今白河蛇曲婉蜒,弯道极多,状如忧伤旋律。
瓦切的传说,瓦切藏语意为大帐篷。据传,格萨尔王在征服了大小列国后,往东来到今红原地方。遇两个妖魔挡道,经激烈的博斗,终于用双脚分别将妖魔踏住,但却无法致其于死命。在天神的昭示下,唤来专治妖魔的乌龟大将化作两座山峦,将其镇住。因两个山峦形似帐篷,较大的山被称作瓦切(大帐篷),小的山称为瓦穷(小帐篷)。
四、舞蹈
麦洼锅庄:境内居民能歌善舞,民间舞蹈主要以锅庄的形式存在。其中又以麦洼锅庄最为著名。麦洼锅庄源自西康,麦洼部落进入麦洼高原后,经吸纳安多文化因素,改进创新,锅庄更具特色。麦洼锅庄曲调悠美,表演时少则几人,多则上百人不等,一般分男女各半人数的两支队伍,以中青年为主体;各队均有领舞者,动作统一,协调,围绕圆圈边唱边舞,锅庄的粗犷豪放与姿态的柔美祥和得到统一。进入八十年代,阿坝州文艺工作者收集全州藏羌民间锅庄,对其调式、音乐、舞蹈统一规范后,在全州推行,经县文化馆宣传、教授已在全县各企事业单位普及。其中藏族锅庄《拥青阿尔贡》即为麦洼锅庄之一。其歌词大意为: 在那高高的天空下/我们跳起欢快的四步舞/吉祥如意,吉祥如意。
宗教乐舞:其源自原始的巫术舞蹈,表演时多为宗教盛大节日。舞蹈时无音乐伴奏,仅少量鼓跋击节。舞者态度虔诚,神行谨慎,穿着特别服饰及面具,面具神态丑陋狰狞,制作极其夸张。因各教派不同,其具体表演程序、形式,服装、面具、道具及敬拜神祗略有差异,但其表演的神秘感及狰狞舞美却是统一的。宗教乐舞表演前,多举行简单的佛事活动,桑烟营造气氛。近来宗教乐舞在部落盛会,乡村节日中也有出演,演出中也有插浑打科,诙谐笑料,常引观众捧腹。
舞狮: 藏族崇尚狮子的英武,故多以狮子喻英雄,舞狮的创建除源自于前宗教时期人类通过化装提高自身力量驱邪除魔壮胆以外,还基于前述的心理基础。狮子制作夸张,由两人舞动。一面具和尚引导,鼓乐配合,多于吉祥喜庆日子出演。境内舞牦牛与此相似。
五、绘画雕塑
唐卡:乃一种绘制在布或特种织料上,反映宗教内容,并用彩绸镶边,上等锦线织料装饰的画幅。唐卡长者面积达数十百平方米,小者不足一平方米,多由宗教寺院收藏,并在特定的宗教节日中予以展示晾晒,或称晒佛。民间爱好者有部分收藏。唐卡多由民间艺人、还俗僧侣绘制,他们被尊称为造佛之人,居民间五匠之首。唐卡绘制完成经装帧后,要请喇嘛念经开光,并在唐卡背面作特定的记号,如是,唐卡才具备完善的效力,发挥作用。出自名匠之手,著名喇嘛开光收藏年限久远者,视为宝物,艺术珍品,普通人等寻常不能见到。唐卡经长期发展,品种有版面唐卡、布画唐卡、纸画唐卡、刺绣唐卡、织锦唐卡、珍珠唐卡、贴花唐卡、堆绣唐卡等。
壁画:境内全部存在于宗教寺院,多由民间艺人完成,时期与寺院建筑期相近。壁画线条简洁流畅,构图层次分明,人物繁多,多为大色块相嵌凝聚,大小视寺院墙壁而定,多布置于经堂内壁或门厅。内容多为佛经故事,教义宣传、佛像、吉祥八宝等。
雕塑: 多出自内地汉族匠人及民间藏族匠人之手,塑像外形圆润,神态和蔼,神像庄严,木雕早期为手工雕凿,近来采用机械。不外花鸟虫鱼,云天日月,灵兽怪异之象。有浮雕、浅浮雕、空雕之分。木雕设置极尽繁华堆砌之能事,色彩艳丽,刺激感观。牧民定居之前,主要出现在宗教寺院,近期部分居民开始少量采用。
酥油花:采用鲜洁酥油经调制色彩由能人制作而成。据传源自唐代文成公主入藏时期,由民间传入寺院,成为宗教艺术之一。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创办大召法会,于藏历正月十五举行灯供,纪念佛祖释迦牟尼,酥油花为主要供品,灯供遂称作“十五敬供”,成为全藏区酥油花大规模献供时间,相沿至今。酥油花制作全系手工,为防止制作过程中与手指粘结,置清水一盆润手。题材多围绕寺院法会祈祷内容选择最能反映僧俗愿望者,附以花卉及人物鸟兽等图形另以体现,一经制成,长期供奉,规模庞大时,可耗油千余斤。
六、藏戏
县内流行安多藏戏,据阿坝史志载文及有关四川省安多藏戏资料,阿坝州藏戏最先是由甘肃拉卜楞传入红原的麦洼地区。传入之初,藏戏为寺院所有,演出前煨桑(藏俗,燃柏枝等物,清净场地)敬神,气氛庄严肃穆,往往开场前演奏供养乐曲,组织者宣讲纪律,讲解戏文大致内容,僧侣念诵经文后正式开场。
藏戏大致分为开场戏、正戏、结尾三个部分,多为露天演出,演员不画妆,或戴面具,戏服自制或借用,演出伴奏的乐器主要有笛子,牛角琴及银制的碰铃、拨、手鼓(大鼓)之类。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罗日让窝》、《卓瓦桑姆》、《松赞干布》、《格萨尔王》、《智美更登》、《堪罗秋生》等等。戏剧反映了藏族人民对英雄的赞美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作者简介]董良(1966-),羌族,阿坝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当前位置:首页 > 社科研究 >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上一篇: 羌族族源及其文化多样性成因研究
下一篇: 冉駹历史沿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