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甘青交界地区供应链优化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9-07-25 责任编辑:网站管理员
-
阿坝师范学院 赵康利
【摘要】川甘青交界地区是国家重点生态主体功能区, 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区域,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纽带。建设好川甘青交界地区经济中心,是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生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本次调研针对地理环境、路网状况、经济腹地状况等供应链运营基础条件展开,分析了川甘青交界地区供应链运作现状,并基于此提出了建立体验式平台、农民合作组织、创新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建立中央集散中心等供应链优化建议,并通过计算机仿真优化,验证了对供应链采用集中控制和提高冷链处理手段等建议的合理性。
关键词:川甘青交界地区;供应链;冷链物流;仿真优化
加快优化川甘青交界地区的空间格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和脱贫奔康工作,积极响应“三区一中心”建设的号召的必要手段。建设好川甘青交界地区经济中心,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生态安全。川甘青交界地区丰富的农牧资源,为推进电子商务和农商对接提供了必要条件。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是推进电子商务和农商对接、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保障。2018年4月~2018年8月,项目组成员对川甘青交界地区的供应链运作情况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川甘青交接地区的供应链运作的地理环境、腹地情况等进行了解,针对该地区的供应链运作环境特点,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初步研究了该地区供应链运作优化的可行策略。由于阿坝州是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因此,本次调研主要以阿坝州为例,对川甘青交界地区的供应链运作状况进行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川甘青交界地区供应链运作环境
(一)地理环境
川甘青交界地区处于成都、兰州、西宁三个西部省会城市之间,属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其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均远离三省经济中心城市。川甘青交界区主要包括: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的海东地区、果洛藏族自治州等,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区域,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纽带。另外,川甘青交界区是国家重点生态主体功能区,其面积约243,42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为3500~4000米,总人口约178万,该地区自然环境以高山峡谷和草原湿地为主,是一个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多民族区域。
受地理环境限制,川甘青交界区的主要交通方式和货物运输方式为陆地运输,而航空、水路运输的吞吐量在该地区运输总量中占比极小。从公路交通上看,受限于高山峡谷地貌,川甘青交界区公路交通系统并不发达,公路交通运力主要由G213,G251,G0615,G0611,G6,G75等国道和部分省道承载,弯道及下坡较多,路况较为复杂。国家“十三五”规划对川甘青地区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予以重点倾斜,并对地质条件极其恶劣公路交通路线,如G251线,227线和S453线等国省干线公路进行全额资金补助。截止2018年,川甘青交界地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公路路网体系,其中四川境内干线公路建设规模约1188公里,青海境内干线公路建设规模约1654公里,甘肃境内干线公路建设规模约1226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互通,村村互通的路网格局。在铁路运输上,川青铁路、川藏铁路、成兰铁路、西成高速铁路等已承载起川甘青交界地区的主要铁路货运、客运任务。
(二)经济腹地
经济腹地是指一个与经济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对应的概念。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川甘青交界区畜牧业发达,以阿坝州为例,2011-2015年,阿坝州建成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小区2631个,建设完成现代家庭牧场125个、牲畜暖棚5718户、标准化草场5.2万亩、户营打贮草基地91万亩、推广突破性优良草种780吨;牛、羊出栏稳步加快,以年均4.47和5.99个百分点平稳增长。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的4351元中,种养殖业占3108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71.4%。2016年,全州建设现代家庭牧场50户、牲畜暖棚2216户17.728万平方米。依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党中央的快速推进川甘青交界地区产业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川甘青交界地区”等战略布局所带来的政策红利,川甘青交界区农、畜牧产品极其丰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截止2017年,川甘青交界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175亿元,其中,阿坝州全州的农林牧渔产业总值达到了72.48亿元。受益于国家对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扶持政策,川甘青交界地区各州、市国民经济状况连年稳步增长,2017年川甘青交界地区农林牧渔业产业总产值增长率较上年相比达到12.6%。可见,川甘青交界地区供应链运作的经济腹地状况优良,其农林牧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有大量货源可供运输,且腹地产品产出量连年增长,发展前景乐观,潜力巨大。
二、川甘青交界地区供应链运作现状及问题
(一)公路运输受自然因素影响较重
从交通运输网络上来看,川甘青交界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然而,公路交通建设受地形地貌影响较为严重,在该地区的公路运网中,弯道、急下坡较多,同时,该区域自然灾害频发,对公路运网的运力影响极大。以阿坝州为例,每年5月~9月为阿坝州汛期,2017年5月~9月,阿坝州发生了3次区域性暴雨,6月,汶川旋映地区有4个监测本站达到严重洪涝标准,汛期共有48个监测点达到洪涝。9月中下旬有5站达到秋季连阴雨天气标准。阴雨天气易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对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影响。例如,2017年6月15日,由于强降雨天气,国道317线422km+200m处(观音桥矿山),山体塌方,造成道路中断,同一天,省道211线16km处(集沐乡)山体塌方,造成道路中断;省道211线77km(朱家河坝)、80km(姑姑庵)、84km+800m处(三塘),河水涨至路面,造成车辆无法通行。理县、小金县、马尔康市、金川县等阿坝州主要县市的道路交通状况,均严重受到自然因素影响。由于汛期强降雨量引发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通常会造成道路交通长时间中断,影响州内的公路路网运输。通过对川甘青交界地区道路施工工程队伍的走访,我们了解到,由于自然灾害所导致的道路交通受损状况,通常需要数月时间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道路施工进度、施工效果等等也严重受到当地天气、地质状况等自然因素的影响。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22日,阿坝州滑坡点、地震和路况信息总表见表1,其中地震次数仅统计3级以上地震。
表1 2018年阿坝州路网天气、灾害和路况信息汇总表
季节
滑坡点(个)
地震(次)
路网中断点(个)
冬季1~2月
11
2
4
春季3~4月
15
3
5
汛期5~8月
27
3
17
*数据来源:四川地震局官网、阿坝州公路管理局官网
仅2018年7月,一个月的时间内,阿坝州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的道路中断达21次。由于阿坝州地处板块交界处附近,岩土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且地理地貌为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加之汛期降水多,因此,汛期对于川甘青交界地区的道路交通网络通畅度和安全度影响极大,由于自然因素所造成的道路中断状态通常具有中断时间长、修复难度大、修复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多等特点,这些都使得川甘青交界地区的道路交通情况更为复杂。
表2 2018年阿坝州汛期降雨导致道路中断部分情况表
干线名称
地点
路况
K882
草坡3号大桥
大桥冲毁,K882+760(草坡4号大桥)至K883+460(草坡2号大桥)无法通行
K98+000
小马场沟
河水暴涨,造成公路路基悬空,实行单行道
K92+600
观音岩
K100+050
花椒沟
K68
四旺堡
泥石流路段,实行单行道
K637
牧场村
河水暴涨,造成公路左侧路基悬空,实行单行道
K72
回龙寺
滑坡路段,实行单行道
K2796+000
雅麦湖景点
半幅路基冲空约70米,造成交通中断
K214十980
红原县色地镇
涵洞冲毁,已断道
K33+800
九寨沟英坡桥
发生泥石流,交通中断
K85+200
漳扎镇钢便桥
K2626+724
茂县甘沟下场口
边坡垮塌260立方米,公路交通中断
*数据来源:阿坝州公路管理局官网
(二)运输耗时长,易导致商品腐败
受到交通运网发展程度、自然因素等的限制,川甘青交界地区公路货运平均时速远低于平原地区公路货运时速,这导致川甘青交界地区的运输耗时较长。通过对该地区货运司机、旅游大巴司机等的访谈和调查,得知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大部分道路限速为60~80km/h,。而在平原地区(以成都平原为例)的国道上,货车与客车的限速可达100km/h左右。这意味着川甘青交界地区的物流运输耗时比平原地区更长。同时,由于川甘青交界地区的道路交通状况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极为严重,使得该地区的运输耗时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
由于川甘青交界地区所输送的货物包含:水果、肉类、乳品、新鲜菌类等具有较短保质期的生鲜易腐商品,长运输耗时会导致商品的新鲜度下降,损坏量增大,甚至过期变质等后果。通过冷链物流运输虽然可以借助低温控设备,以低温保持易腐商品的新鲜度,从而延长保质期,但冷链运输所需要的运输设备价格高昂,运输成本较高。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在平原地区,冷链物流成本比普通物流成本高出40%左右,而在高原山地地区,冷链物流成本比普通物流成本要高出了60%左右。
(三)供需难以匹配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农户在生产经营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目前,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的市场观念和信息都相对落后,因此,大部分农民在进行生产决策时,都是依据产品的当前价格进行决定的。这使得该地区同类产品的产出常出现“大小年”的情况。另外,由于生鲜农产品,如瓜果蔬菜等,均有其自身对应的产出季节,因此,川甘青交界地区经济腹地的货源供应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最后,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产品的产出点与产品需求点均呈“散点状”,这使得川甘青交界地区的生鲜产品供需难以匹配。
虽然,旅游客流可以带来一部分的线下生鲜产品需求,但是,川甘青交界地区经济区位和交通远离本省经济中心城市,交通较为不便,因此,该地区的旅游客流量受到节假日的影响严重。同时,由于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因此,客流量受到季节的影响十分严重。这使得川甘青交界地区生鲜产品的线下需求也极不稳定。
同时,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旅游客源极大程度地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于川甘青交界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往往造成巨大的影响。以阿坝州为例,受到九寨沟地震的影响,2017年, 阿坝州全年接待游客2909.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5.72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2.6%和26.0%。2018年,九寨沟景区实行景区旅游人次限流政策,每日仅接待游客2000人次,而在2017年,九寨沟景区旺季(6~8月)每日接待人次可达3万~4万,淡季(11月~2月)日接待可达1万人次。由此可见,由于旅游客源的不稳定性,依赖旅游客源分销川甘青交界地区的生鲜农产品具有较大难度。
三、对策建议
根据本次调研的情况,结合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并设计了由1个中心集散点和3个流动集散点构成的,基础保质期为5天的易腐产品供应链[1],[2],运用MATLAB软件模拟了该供应链运作一个自然年的情况,并通过遗传算法进行求解。通过计算机仿真优化,探究了保质期延长、集中控制等对生鲜产品供应链系统过期率造成的影响,从而验证建议的合理性。
(一)推行生鲜产品的体验式基地和体验式购物平台
依托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旅游资源,推行蔬果(如车厘子)采摘基地、肉制品(如牦牛肉、藏香猪)等体验基地,以体验川甘青交界地区的特色生鲜产品,让游客深度参与川甘青交界地区生鲜农产品的采摘、加工过程中,并构建体验式特色农产品购物平台,实现川甘青交界地区生鲜农产品网上销售,到线下体验的O2O闭环。这种“体验式”深加工不仅可以丰富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旅游服务功能,还能借助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客流量,推广、销售生鲜产品,为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易腐产品供应链减压。生鲜产品体验式基地推行成功的关键是产品质量过硬,建议由川甘青交界地区政府单位牵头,制定严格的生产、养护、园区设计等方面的标准,并采用共建基地和采购合作等方式,与本地特产农产品协会、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同时,建议由政府单位或当地大型物流企业牵头,整合川甘青交界地区生鲜产品基地资源和产品资源,建设特色产品商城,以特色产品资源整合销售为主,平台功能扩展,实现基地休闲体验,直营门店、社区加盟店经营,电子商务销售与配送互通,在整合资源的同时,完成对特色产品、生鲜蔬菜瓜果资源的整合,形成最终的协同效应。
在体验式购物平台运营初期,可以借助旅游大巴、川甘青交界地区景点门票、旅游手册等等旅客容易接触到的信息载体,发布体验式购物平台的广告、二维码及折扣信息等;在当季客流量较大、较出名的景区,可以设置小型的体验店,让游客试吃、试用体验式基地的特色产品,并引导顾客在体验式购物平台进行下单;同时,规划途经体验式基地的旅游班车路线,或在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设置往返景区与体验式基地的中巴班车,以为旅客到体验式基地提供便利。
(二)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农户对组建合作组织表达了强烈的意愿,他们迫切希望有更加完善、亲民的合作组织,并愿意自发形成组织,但由于自身知识、技能的限制,自发行程组织较为困难。考虑到川甘青交界地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村民文化程度的限制,建议组建由政府主导下,农户自愿组建的合作组织。建议由政府牵线,对合作组织的村民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操作培训、分拣培训等,使村民掌握生鲜产品基本的初加工知识,以保证向物流中心、农产品企业等提供高质量的生鲜产品。通过合作组织,农民可以参与产品的加工、分类、包装、运输等中间环节,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为促进川甘青交界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建议当地政府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扶持专业合作组织购置相关设备,提高经营服务手段和市场营销水平。同时,建议政府出台相应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章程、制度,明确组织和成员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以规范、健全合作组织的规章制度和权利义务。随着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壮大、村民文化水平和市场敏锐度的提高,政府主导的合作组织应逐渐市场化,建议当地政府主动为合作组织提供公共政策咨询服务,并完善信息网络,提供农产品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方面的前沿信息,以帮助政府导向的合作组织实现向市场导向的合作组织的转变。
(三)冷链物流模式创新
由于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冷链物流供应链是一个跨度大、耗时长、途径省市较多的复杂供应链网络,一般的生鲜农产品(如水果、蔬菜)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现针对川甘青交界地区供应链运营的实际状况和条件,在此提出以下三种冷链物流的运作模式。
图1冷链物流运作模式
建立以乡村站点为纽带的冷链物流模式:在生鲜产品产地建立以村、镇为单位的农民合作组织,如农民协会、农场联盟、特产协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乡村站点,并对站点工作人员进行不同类的生鲜产品在分拣、保存、包装等方面的标准化培训,借助专业设备,对产品进行初加工和适温保存以延长保质期、保存新鲜度,促进川甘青交界地区的生鲜农产品高质量高效率地在市场上流通。
建立以商场为主导的冷链物流模式:建议拓展超市、商场、卖场等销售渠道,加快川甘青交界地区生鲜农产品在超市、卖场等地的流通速度。依托标准化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全程监控的信息平台,实现与超市、卖场物流的对接。为了实现以商场为主导的冷链物流模式,实现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农商对接,首先,建议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在农产品产业结构中的调整作用,由于农民文化水平的局限性,因此,政府应当引导农民的生产决策,实现“特色+规模+档次”的产业升级,不仅看重种植规模,还应当在政策规划、市场预测、典型示范引导、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其次,实现农商对接需要建立农产品品牌,建议通过差异化策略,促进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农商对接发展,这种品牌建立可以委托川甘青交界地区所构建的中央物流集散基地,进行物流附加服务完成,也可以通过农场联盟、特产协会等乡村站点的经营运作完成。
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导向的冷链物流模式:借助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系统资源,提高川甘青交界地区冷链物流运输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引入大型、成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川甘青交界地区物流园,完成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易腐生鲜产品的长距离保鲜运输任务。在引入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时,可以引入2家企业相互制衡,以免形成利润垄断,损害农民利益。
上述三种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均是以冷链物流供应链上的某一节点为整个冷链物流供应链的主导单位。以乡村站点为纽带的冷链物流模式为例,其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以乡村站点为纽带的冷链物流模式[3]
(四)降低冷链物流成本
想要降低川甘青交界地区冷链物流成本,进一步推广冷链物流,就要加快形成合理、高效的冷藏链。在运输过程中,承运单位首先应当根据承运产品的具体特性,如产品类别、运输量、运输距离等合理安排运输资源、调整冷链运输设备设定温度。第二,企业应针对当前冷链物流的发展,积极发展多品种小批量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求。第三,应当整合规划运输计划,合理配置运输设备,分配运输资源,建议在川甘青物流园区建立中央集散基地,以建设实现供应链集中控制的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可以由政府牵头进行公开招标,也可以采用企业牵头,政府补贴的形式。建议引入大型的成熟物流公司,如中粮、中外运等老牌冷链物流企业,作为中央集散基地运营方,以集中冷链物流企业的冷链物流运输设备及资源,第四,设立流动集散点,在各个地区所对应的生鲜农产品产出旺季统一收购生鲜产品,并汇总至中央集散中心进行统一筛选、处理、保存和运输,形成“中央仓库”,所有的订单均由中央仓库进行发货,从而通过实现整合配送网点、合并不同产品的时间窗,达到降低冷链物流运输成本的效果[4]。为了验证集中控制的具体效果,我们以过期率和库存新鲜度为例,通过计算机仿真优化,分别模拟了采用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不设置中央集散中心)的易腐品供应链,两种不同控制模式下的易腐品供应链系统过期率见表3,表4。
另外,还可以采用“二段式”半程冷链的配送方式进行配送。“二段式”半程冷链是指干线运输+落地配,依托城市间干线冷链运输,以城市冷库为节点,配合“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配完成宅配。这可以进一步的节省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冷链物流成本。但“二段式”半程冷链物流对配送及时性要求较高,建议在城市内部进行“第二段”配送,即宅配阶段,与当地大型物流公司、外卖公司等进行合作,以保障运输质量和运输时效性。
(五)采用专业冷链处理方法,建设完备冷链物流信息网络
建议在冷链物流的源头,对需要进行冷链物流运输的货品进行冷链处理。由于川甘青交界地区的电商物流运输通常需要耗时3~4天左右,在冷链物流的上游通过专业的技术、设备对运输货品进行冷链处理,可以进一步保障冷链运输的服务质量。因此,建议在中央集散基地修建冷库、速冻设备、低温物流中心、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等,在所收集的货品到达中央集散中心的第一时间采用真空预冷技术和冰温预冷技术,对货品进行“藏鲜”处理。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经过“藏鲜”处理的生鲜产品等易腐物品,其保质期可以延长几天至几个月不等。以新鲜肉质产品为例,对于常温环境下仅能保存2天的肉制品来说,通过真空预冷技术等进行“藏鲜”处理,其保质期可以延长至6~18天。
另外,为了实现川甘青交界地区长时间、长距离的易腐生鲜产品供应链的集中控制,建议建设完备的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虚拟果蔬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农产品冷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例如,在易腐品运输阶段,建议引入车载监控系统,完成车厢环境和车辆状态的信息采集,并与大型的信息科技公司进行合作,设计数据融合算法以得到车厢环境和车辆状态的事实、精确数据。运用RFID、实时温湿监控、自动化拣选技术等,提高冷链物流运输效率,并在运输途中,通过驾驶室的汇聚节点完成数据的存储、显示,及向服务器发送信息[5],[6]。对冷链物流供应链的全过程监控,不仅可以实现以整个冷链物流供应链为管理对象的集中控制模式,还可以为农商对接、新零售等物流模式提供基础。
为了验证控制方式、保质期对于易腐品供应链过期率的影响,我们运用计算机仿真优化方法,对由一个中心集散点,三个流动集散点构成的易腐品供应链进行了为期52周(一个自然年)的仿真优化。表3,表4呈现了分别采用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环境下,保质期为5天和保质期为6天的易腐品供应链的系统过期率。
表3不同控制策略下保质期为5天的易腐品供应链过期率
成员
控制方式
中心
集散点
流动
集散点1
流动
集散点2
流动
集散点3
供应链
分散控制
0.000000
0.139235
0.081851
0.070889
0.391964
集中控制
0. 000000
0.096986
0.004104
0.008039
0.049888
表4不同控制策略下保质期为6天的易腐品供应链过期率
成员
控制方式
中心
集散点
流动
集散点1
流动
集散点2
流动
集散点3
供应链
分散控制
0.000000
0.054712
0.028057
0.024920
0.247692
集中控制
0.000000
0.022212
0.020560
0.014377
0.012774
通过上述仿真优化的结果,可以发现建立中央集散中心和完备的冷链物流信息网络,以整个供应链为管理对象,而不以供应链上单个参与者为管理对象,实现对川甘青交界地区冷链物流的集中控制,可以大幅降低供应链上每个成员的过期率和供应链的系统过期率;另外,通过专业的冷链处理方法,延长易腐商品的保质期,也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冷链物流系统过期率。由此,证明了建议的合理性。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川甘青交界地区作为川甘青交界地区供应链运作的经济腹地,有丰富的货源可供运输。但由于其路网交通受限于当地复杂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川甘青交界地区的供应链运作优化比平原地区更加困难。基于本次调研结果,我们从建立体验式平台、农村合作组织、冷链物流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供应链优化的建议,并运用计算机仿真优化对所提出的建议对策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建立中央集散中心和提高冷链处理方法,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川甘青交界地区的供应链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Duan Q, Liao T W. A new age-based replenishment policy for supply chain inventory optimization of highly perishable produ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3, 145(2):658-671.
[2] 赵康利. 供应不可靠环境下考虑库龄差异的血液供应链优化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 2018.
[3] 王忆南. “农超对接”与第三方冷链物流配送中心[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3(1):47-49.
[4] 佚名. 农业部:鼓励规模养殖,集中屠宰,限制畜禽调运[J]. 猪业科学, 2018(4).
[5] 聂晶晶. 关于实现联网技术优化冷链物流管理的探讨[J]. 数码世界, 2018(1):180-180.
[6] 芦春荣, 张子文. 关于实现物联网技术优化冷链物流管理的探讨[J]. 全国流通经济, 2018(7).
当前位置:首页 > 社科研究 >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上一篇: 羌族非遗保护的区域差异和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