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科研究 >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1  责任编辑:

杨文松,雷明香赖忠才,何倩,吴霜

 

阿坝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摘要阿坝州作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生态功能突出。为加快建设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阿坝州制度设计、政策体系、规划引领等方面做出具体举措,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区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全域旅游、飞地园区等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依然存在生态空间与生存空间的矛盾突出、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环境治理的矛盾突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投入与需求的矛盾突出、资源富集与贫困集中的矛盾突出等问题,

关键词:生态屏障,生态资源,生态保护,示范区

川西北阿坝地区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两屏”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民族两条母亲河的重要径流地、涵养地,素有“天府生命之源”“中华水塔”和“生物基因宝库”之称,担负着长江、黄河流域生态安全重任。加强川西北阿坝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长江黄河流域国家发展全局,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生态战略地位突出

川西北阿坝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地理环境独特,蕴藏了丰富的水能、矿产资源,拥有世界上其他地方早已绝迹的动植物资源,保留了在工业文明中难以找到的静谧、古朴壮丽的自然景观。

(一)重要水源涵养地。地处长江、黄河两水系上游地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面积8.4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占80%;黄河流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占20%),河流530余条,主要有岷江、大渡河、嘉陵江、涪江、黄河等五大水系,水资源总量为451.5亿立方米,占全省的15.28%。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95亿立方米。若尔盖国际重要湿地等天然湿地面积约63.38万公顷,占全省的36%,蓄水总量近100亿立方米,黄河流域阿坝州段多年平均产流约46.2亿立方米,占黄河玛曲以上流域产流111.8亿立方米的41.3%,占黄河全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的8.8%。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域内生境多样,物种丰富,有大熊猫、金丝猴、黑颈鹤、梅花鹿、猕猴、牛羚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物76种。拥有珙桐、红豆杉、岷江柏、紫果云杉等珍稀野生植物资源 1500 余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也是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珍贵生物基因宝库”之称。有药用动植物1900余种(占全省的50%),盛产虫草、松贝、麝香等名贵、大宗药材,是全国著名的“天然药库”。现天然林5635万亩,森林蓄积达4.5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6.58%,盛产松茸、羊肚菌等珍稀菌类及各种森林蔬菜。有天然草地6783万亩,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省重要草食畜牧业生产基地,麦洼牦牛、贾洛藏系绵羊、河曲马等畜种是全省的重要优良畜种。

(三)矿产资源富集地。已发现矿种55个,优势矿种有金、锂、花岗石、大理石、水泥用石灰石、泥炭、矿泉水、石榴子石、地热等。优质泥炭储量19亿吨,大理石、花岗石储量3000万立方米。黄金远景储量500多吨,约占四川的1/3,已探明黄金储量100余吨,潜在经济价值345亿元。

尤其是锂资源最为突出,全国氧化锂资源量为296.28万吨,四川省为164.93万吨,阿坝州为117.31万吨,占全国的40%、全省的70%。目前,全州已查明氧化锂储量约161.84 万吨,其中:马尔康党坝、金川李家沟两个超大型矿床规模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位,潜在经济价值500亿元。

阿坝主动服从国家战略需要,为了保护长江、保护黄河,尚未对资源进行规模开发,“捧着金碗讨饭吃,饿着肚子保生态” 已成为阿坝当前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真实写照,为全国、全省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四)文化旅游目的地。阿坝是旅游王国,享誉盛名的“三九大”,除三星堆外,阿坝独享“童话世界”九寨沟和熊猫家园。目前,拥有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大熊猫栖息地),占全国13项世界自然遗产的23%,是全世界在一个地域内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地区。

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0个。建成国家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17个,3A景区6个。自然保护区25个(国家级6个,省级10个,州、县级9个),保护区总面积22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7%,位居全省第二位。森林公园10个(国家级4个、省级6个),面积63.8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6%。湿地公园6个(国家级4个,省级2个),面积1.4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1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3个,各类文物遗迹达700余处。“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急需保护非遗名录。桃坪羌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全州13县(市)被四川省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县,114个乡镇被命名为革命老区根据地,是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主要分布地。瑰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壮丽的红军长征遗迹,独特的藏羌民族风情,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古老的羌族释比文化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五)民族团结示范地。阿坝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素有“汉藏走廊”“治藏依托”“甘青咽喉、蜀郡门户”之称。总人口94万人,其中藏族占59.3%、羌族占18.5%、回族占3.1%、汉族占18.8%、其他民族0.3%,是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

阿坝州的历史是一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进步史,民族团结进步传统源远流长。文成公主入藏开启了民族团结之门,茶马古道联通了民族进步之路,红军长征藏羌儿女无私支持造就了 “牦牛革命”,地震灾后重建体现了各民族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汶川精神,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辉煌篇章。

二、取得的成效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及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为使命,正确审视和认识生态与发展、生态与民生、生态与稳定关系,努力做好“生态保护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惠民利民”三篇文章,“一屏四带、全域生态”“三地共建、五业同优”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一)突出制度设计,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

一是建立高规格的领导机制,成立由州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一屏四带、全域生态”“三地共建、五业同优”“四向通道、全域拓展”“督查问责”4个工作组和7个专项小组。

二是出台相应的政策体系,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通过了《中共阿坝州委关于加快建设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的决定》,配套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三地共建、五业同优”产业体系的意见》《金融支持川西北阿坝生态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规划》《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指导统筹推进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三是坚持规划引领,在充分借鉴国际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制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岷江—大渡河流域重大生态修复规划以及现代农牧业、现代林业、水利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规划,形成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支撑体系。

(二)突出生态保护,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干旱河谷治理等工程,区域内森林质量持续提升,较2014年,森林覆盖率提高1.45个百分点,森林面积增加155万亩,森林蓄积增加2756万立方米。

二是实施退牧还草、天然草原奖补、草原植被恢复、湿地保护、鼠虫害防治等工程,天然草原植被盖度达85.22%,较2009年约提高1.7%。

三是实施防沙治沙、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水土保持等工程,治理沙化土地90.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2平方公里,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趋势得到遏制。

四是加快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62个,38万公顷大熊猫栖息地划入国家公园,栖息地保护率达到93.6%;划入国家公园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330只,占全州野生大熊猫总量的95%,全州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85%以上。

(三)突出环境治理,区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一是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空气质量年度优良天数比例全部为100%,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达标率保持在100%;土壤环境质量整体安全稳定,未发生因土壤污染引发的环境事件。

二是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持续推进“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和化肥零增长行动,科学化定畜禽养殖禁养区395个,涉及1.53万平方公里。

三是加快城乡环境治理,建成投运城市(县城)污水处理厂12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16座,处理率49.2%;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场)15座,综合处理率89.9%。“厕所革命”“百镇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明显。

(四)突出绿色发展,生态产业发展明显提升

一是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打造“果菜药菌”和“牛羊猪蜂”八大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提质增效,成为成都、重庆及周边城市“菜篮子”“果盘子”的重要供给地。做响做实“净土阿坝”品牌,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58个,完成“净土阿坝”品牌产品命名80个。

二是扎实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新增国家4A景区2个、3A景区2个,在全国藏区率先实现A级景区县(市)全覆盖。创新农旅、体旅、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山地骑行、户外拓展、高山滑雪等新业态,红色教育游、康养休闲游、探险研学游蓬勃兴起,雅克音乐季品牌效应凸显,浮云牧场、羊茸哈德等精品民宿备受青睐。2019年1-8月,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202.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2.19亿元,较2018年同期分别增长22.84%和23.81%。

三是加强飞地园区建设,成阿园区提档升级、德阿区扩园增效,入园规上企业78户,2019年1-8月实现工业产值63.1亿元。

(五)突出民生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创新实施“生态、文化”扶贫,整体推进“基础、能力”扶贫,截至2019年5月,累计减贫9.93 万人,退出 573 个村,摘帽 4 个县(市),脱贫摘帽工作走在了民族地区的前列。创新生态扶贫路径,开发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2.6万个,2.4万户贫困家庭通过生态公益性岗位实现就近就业。

二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九黄机场、红原机场,在建成兰铁路1条。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38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1510条9255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步伐加快,99%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全面落实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先后实施学前教育“一免一补”、义务教育“三免两补”、高中教育“两免一助”等民生工程,学费减免、补助经费受益学生达41.58万人次。累计实施医疗机构建设项目183个,开放床位4899张,每千人口实有床位5.19张。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阿坝州由于其极为重要的生态地位,生态保护和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全州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但因为历史欠账较多,加之投入严重不足,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基础和条件差、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矛盾突出等困难和问题。

(一)生态空间与生存空间的矛盾突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为活动增加和冰川下降雪线上升,阿坝面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湿地萎缩、鼠虫害严重等生态难题,加上全州3.9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48.12%的空间被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为全省占比最高),全州生存和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同时,“5.12”汶川特大地震、“8.8”九寨沟地震后引发的次生自然灾害频发,几乎每年都发生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生态空间与生存空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环境治理的矛盾突出。目前,农牧区群众大都依然采用以柴(牛粪)取暖做饭生活方式,与森林资源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冲突明显。部分地区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存在生活垃圾乱扔、农用薄膜随意丢弃、过量施用农药化肥等突出问题。牧区原始落后的放牧方式使草原局部地区出现超载过牧现象,导致牧草产量和品质下降,草原利用率降低;同时,牧区人口持续增加,畜牧业以数量型发展为主,草原生态环境与牧畜发展矛盾日趋严重。此外,部分农牧民群众思想闭塞,观念落后,技术滞后,生产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放牧、挖药等历史沿袭方式,通过务工就业等方式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能力不强,对草原等生态环境依赖严重。

(三)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全州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第一产业主要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产品主要处于价值链低端,生态红利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贡献十分有限,而人民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同时,全州范围内有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珍稀动植物保护区等敏感区,大部分项目建设可利用通道和空间极其紧张,涉及项目要件标准高、手续多,致使项目要件审批时间长、要件办理受到多方面制约,存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生态约束不断趋紧的矛盾。

(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投入与需求的矛盾突出。阿坝地质环境异常脆弱,辖区内以高山峡谷地形为主,通过治理后仍然有5351处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地质隐患点待治理。全州沙化土地面积达269万亩,退化沙化草原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0%,岷江-大渡河流域9个县分布于干旱河谷地区,总面积达170余万亩,需要投入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资金巨大,据测算,仅解决全州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一项工程,资金需求达190亿元,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与需求的矛盾突出。

(五)资源富集与贫困集中的矛盾突出。阿坝州生态资源富集,据生态价值评估,全州生态系统总值达10376亿元,但生态价值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扶贫开发和民生改善资金投入严重缺乏,民生保障没有显著改善,加之阿坝州属“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持续改善民生任务艰巨。此外,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补偿力度不够,每年仅有7.8亿余元,与民生投入需求相差甚远。阿坝陷入“资源富集→贫困集中→生态脆弱”的“富饶的贫困”陷阱。

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要求,大力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认真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红线,以推进重大任务为抓手,以实施重大工程为支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川西北阿坝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筑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到2020年,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力整治,生态保护机制基本建立,产业转型取得重要进展,生态治理能力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长江、黄河流域累计新增水源涵养量0.99亿立方米,累计减少泥沙输送量16.4万吨。

到2025年,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态产业更加兴旺,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区域内长江、黄河流域累计新增水源涵养量5.99亿立方米,累计减少泥沙输送量98.4万吨。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将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坚持生态优先,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整体保护、系统保护,优化生态空间,改善生态功能,提升生态质量。

一是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方式,扎实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大力推进干旱半干旱河谷治理,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减少水土流失。

二是提升草原生态系统质量,加强沙化退化草地治理,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开展沙化草原、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板结化草地专项治理。

三是提升湿地生态功能,采取退牧(耕)还湿、引水补湿等方式,恢复湿地植被,改善动物栖息地条件,恢复湿地功能,提升湿地质量。

四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典型生态系统、基因、物种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完善保护网络体系,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五是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快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自然遗产地等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格局,构筑起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基础单元。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着力保持山地森林、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等典型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六是加大水系统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重点流域治理,大力实施岷江-大渡河上游地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围绕“一增一减”目标,增加水源涵养量,减少入河泥沙量,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在长江、黄河上游地区河道两岸实施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加快生态堤防、河道疏浚、沿岸绿化等建设,减缓长江黄河泥沙淤积,确保中下游生态安全。

(二)坚持源头防治,守护绿水青山保卫净土蓝天

依托综合治理平台,集成应用领先技术,推进追根溯源、科学防治、精准施治、多元共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长江黄河上游“一江清水”和“源头活水”。

一是加强水源地保护,科学划定水资源重点保护地,完善隔离设施和监控系统,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全面提升清河、护岸、净水、保水成效。

二是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垃圾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建成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效率,切实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三是加强农业源污染治理,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实施“宜居村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

四是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深入推进地灾调查、除险安居、群测群防、应急处置、信息化建设行动,分类实施工程治理、排危除险、监测预警、避险搬迁、动态防治等措施,全面提升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建设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平台,健全监测预警、督察执法机制。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深刻理解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内涵,侧重策略方法,明确方向路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构建“一区四带”产业发展新格局,持续优化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观光旅游精品,打造九寨黄龙自然遗产景观大道、中国大熊猫自然生态景观大道等精品线路。

二是聚力文旅深度融合,依托独具魅力的藏羌文化、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多姿多彩的生态文化和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市场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全面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三是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以“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重融合、强监管、优服务”为抓手,做大基地、做强企业、做响品牌,全力打造特色主导产业集群,积极构建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格局。

四是有序开发清洁能源,依托水电、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的现代能源体系。

五是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加快综合绿色通道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以航空为辅”的综合交通“快进”网络。依托国省道、农村公路构建旅游公路“慢游”体系。提升高速公路服务设施旅游功能,完善普通公路旅游服务设施,加强旅游交通信息化建设,提升旅游交通安全应急救援保障水平,推动全州旅游交通标志体系化建设。优先打造几条旅游公路精品示范项目,联合催生一批交旅融合新业态。在交通沿线实施绿化美化工程。

六是培育壮大“飞地经济”,加快成阿、德阿等“飞地园区”扩区调位、提档升级,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探索与东部发达省市合作发展飞地经济。

(四)坚持创新引领,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经验

转变传统观念,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探索创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途径。

一是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积极开展相关基础工作,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客体和标准测算方法,科学评估现有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的实际效果,为建立和落实生态综合补偿政策和制度提供基础支撑。在阿坝北部草原湿地区域、南部岷江-大渡河流域区域,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

二是探索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建立生态产品清单、政府采购生态产品机制、生态资产产权和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建设一批“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气养”体验基地。

三是创新生态扶贫模式,加强先进前沿技术试点示范与集成应用推广,创新产权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等,推进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群众增收相结合。加强公益林管护、草原保护、水利工程巡管、地质灾害监测和乡村清洁等公益性岗位开发,安排资金支持选聘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积极探索在高寒地区将当地农牧民就地转化为生态工人试点。

四是科技创新应用,探索研究川西北沙化治理、湿地保护、干旱河谷与地震灾区生态恢复和治理技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与示范等工作。加快“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辐射松引种造林试验示范”“岷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川西北沙化治理模式研究与示范”等项目的推广运用。

(五)坚持民生为本,建设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家园

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切实增强农牧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按照“摘帽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责任、不摘监管”的要求,持续锁定目标标准,深入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工作。持续推动产业就业发展,开展“已购助扶”“已购代捐”推进消费扶贫,让扶贫特色产品走向全国。扎实推进十五年义务教育扩面提质,继续做好控辍保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立大病有救治、慢病有服务、重病有兜底的全方位分级保障体系,防止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支持大渡河、岷江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小康建设明星村、示范村。深入推进 “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 “厕所革命”,加快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行政村通光纤、通4G网络和重点道路移动网络覆盖三大工程,提升农牧民定居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城镇功能,加强市政道路、城镇供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管理。强化整体设计和文旅融合,推广绿色建筑,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浓郁、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绿色低碳城镇。

三是加强社会常态化治理,加强社会常态化治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建设法治政府,推动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加强基层政权基础设施建设,优选配强基层干部人才队伍、驻村综合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深入开展“两联一进”工作,依法加强宗教组织、宗教事务和僧尼活动管理,引导藏传佛教人士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加快破解寺庙网格化管理难题。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川甘青交界地区联动共治。

五、几点建议

推进川西北阿坝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形势紧迫、任务艰巨,还需要国家、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支持政策,实施一批重大工程。结合阿坝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国家和省上强化顶层设计。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长江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整体谋划、久久为功。因此,建议:一是国家加快编制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明确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重点领域发展思路、重点任务。二是国家尽快研究出台支持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省上也要出台含金量的配套政策措施。三是将长江黄河上游流域地区间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纳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片区协同机制,成立上下游市(州)联席会议,聚焦建设目标,协调治理动作,有效推动国家战略贯彻落实。

(二)建议国家和省上研究出台促进资源有效转化政策。阿坝州优势资源突出,但缺乏优势资源向经济优势有效转化的途径和政策。因此,建议:一是研究出台促进资源有效转化政策,将资源税逐步扩展到水流、水库、森林、山岭、湿地、荒地等自然生态空间。二是加大飞地园区支持力度,在项目、资金、税收、土地增减挂钩指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三是加大风光水等清洁能源开发力度,支持阿坝州建成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地。四是设立长江黄河上游流域生态保护发展基金,支持阿坝成立若尔盖湿地保护基金会,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建立健全资源保护与利用共享机制。

(三)建议国家和省上支持阿坝实施长江黄河上游流域综合保护治理工程。阿坝州肩负着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防线的重大使命。长期以来,全州立足生态功能定位,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综合修复治理和生态系统综合保护提升,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委列入了“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是四川省唯一被纳入的地级市。但由于生态治理难度大,加之地方财力拮据,生态保护综合治理效果未达预期。因此,建议:一是加大岷江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干旱半干旱河谷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二是加大若尔盖湿地保护,大力实施草原沙化退化治理、鼠虫害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等生态工程,支持若尔盖、阿坝、红原等县实施光伏治沙试点项目。三是实施河道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在重点河道新建堤防堡坎,实施河道疏浚清淤,提高防汛抗洪能力。四是支持阿坝纳入国家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统筹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功能。五是探索生态移民试点,支持建立生态移民聚居区。

(四)建议国家和省上支持阿坝建设绿色综合交通体系。交通基础设施是阿坝州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制约。近年来,大力实施交通大会战,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但出州通道不多、结构单一、网络不优等问题仍然突出。因此,建议:一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将G06113线郎木寺至川主寺至汶川、S83马尔康至康定、G4217线马尔康至炉霍等高速公路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并加快启动建设。二是加快出州通道建设,加快G347线茂县至北川公路、G545线茂县至绵竹公路、S301线松潘县平松公路、S216线松潘县白羊乡至北川段等项目建设,尽快启动G248线白湾至马奈段公路改建工程。三是加快铁路建设,将成都至格尔木铁路和川主寺至九寨沟、四姑娘山至丹巴山地轨道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铁路规划并启动建设,加快开工建设西宁至成都铁路。

(五)建议国家和省上加大对阿坝生态补偿力度。生态补偿机制是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手段,对于调动流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极为必要。为此,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完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增长机制。二是在长江黄河上下游流域开展横向生态补偿,引导和鼓励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地区之间,采取资金补助、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横向生态补偿。三是探索完善健全碳汇、水权、排污权市场交易政策,让生态责任、生态资源变成经济资源,变成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廖海亚.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思路论[J].四川党的建设,2016(11).

[2]傅铭.川西北地区生态问题原因及政策研究[J].楚商,2016(03).

[3]于代松,冉波,贺刚.川西北高山地区生态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旅游纵横,2014(03).

[4]阿坝州人民政府,甘孜州人民政府,《川西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2016).

[5]阿坝州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16—2030年).

[6]中共阿坝州委关于加快建设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的决定(阿委发〔2018〕8号 ).